截肢后減輕腫脹與疼痛的科學方法
2025-07-26 來自: 山東菱康假肢矯形器有限公司 瀏覽次數:3
截肢術后的腫脹與疼痛是機體對組織損傷的正常反應,但科學管理能顯著降低其對康復的影響。這種不適主要源于手術創(chuàng)傷導致的局部炎癥反應、血液循環(huán)障礙及神經損傷,需針對性干預。
術后急性期(1-3天)以控制急性腫脹為主。除冷敷外,需嚴格限制患肢負重,避免過度活動加重毛細1血管滲出。若敷料滲血或腫脹明顯加劇,應及時更換無菌敷料,保持適度加壓包扎,既能止血又能限制組織液過度滲出,但需觀察末梢血液循環(huán),比如留意肢體末端皮膚顏色是否發(fā)紫、溫度是否偏低,若出現異常需及時調整包扎松緊度。此階段還需密切關注引流管情況,確保引流通暢,防止積血積液加重腫脹。
進入亞急性期(術后1周左右),在按摩和氣壓治療基礎上,可引入低強度激光治療,通過改善局部微循環(huán)促進炎癥恢復,通常每周3-5次,每次10-15分鐘。此階段疼痛多與組織修復過程中的神經敏感性增高有關,可配合經皮神經電刺激(TENS),通過低頻電流阻斷疼痛信號傳導,每日2次,每次20-30分鐘。同時,可嘗試聽舒緩音樂、觀看輕松視頻等轉移注意力的方式,輔助減輕疼痛感。
康復訓練需循序漸進,初期可進行等長收縮訓練(肌肉收縮但不產生關節(jié)活動),每次10-15組,每組持續(xù)5-10秒,逐步過渡到關節(jié)活動訓練。訓練前后可對患肢進行溫和的熱敷,促進1血液循環(huán),但要避開未愈合的傷口。同時需注意營養(yǎng)支持,補充蛋白質和維生素C促進傷口愈合,減少腫脹持續(xù)時間,可多食用雞蛋、牛奶、新鮮蔬果等。
所有干預措施均需建立在傷口無感染的基礎上,若出現局部發(fā)熱、膿性分泌物或疼痛突然加劇,應立即就醫(yī)排查感染,避免盲目處理延誤治療。